close

很難得去看了展覽,雖然在電視上有看過發光車的廣告,但是北美館說真的有點遠啊…而且台北的天氣會騙人﹝林北被騙20幾年了﹞,坐到圓山才發現熱得要死,還好館內有開冷氣,不算吃到虧。明明是禮拜一人卻沒有比較少,那平常到底多擠?﹝惡寒﹞

 

一樓安排立體和大型作品為主,二樓則是平面、製作過程、藝術家背景介紹和紀錄影片等等。

 

平面作品中,小型的《颱風》我很喜歡,比較大的《黑白牡丹》和《給外星人的計劃之三》﹝確切的名字我忘了﹞也不錯,充滿趣味性。大件的話題作《晝夜》反而沒什麼感覺,也許親自見證過的人才會了解吧。紀錄區擠滿觀眾,幾乎每一個放映場都有人或站或坐、欣賞長度不算短的影片,還遇到老師帶著一群學生圍著螢幕安靜地觀看。參觀展覽是相當私人、內心的經驗,我認為超過3人以上就失去感受的可能性了;雖說如此,老師願意用心,給學生接觸的機會都是好的。奧運與APEC的煙火算是最盛大也最受矚目的表演,藝術家難得在於將理想與現實緊密的結合起來,認為世俗而單純的美與現實和藝術思考的隱密複雜互相排斥衝突,這是藝術工作者易產生的通病,而蔡國強先生將之調和,進而產生奇麗的火花,也為參與者留下生命的痕跡。﹝字和人都有點多,但創作紀錄仍值得一看,可以了解作品孕育和互動的記憶,說不定這才是感動的來源。﹞

 

相較之下,立體作品引起我較多的共鳴。除了《文化大混浴》實在沒什麼感想﹝完完全全no touch﹞,其他多多少少能引出一點東西。發光車和老虎箭概念有趣,不過表現比較普通,威尼斯收租院泥塑人形部分也還好。不過,看到純粹用木條和鐵絲綁出的人形,反而會有想哭的衝動。形體不那麼明顯時,那個情境、那個瞬間真切的重現了,彷彿是時代的影子在腳下騷動,「傷害」本身就讓人痛心。這是我的第三名,第二名是《迴光》的大船,空間運用很棒,利用現場的樓梯,純白的房間和人的走動,營造出溫柔的氣息。雖然船是破的,瓷器也是破的,但那就像一艘寶船,搖搖晃晃,可能是開始,也可能是結束。繞到後端請小心不要走上去,即使它有吸引人靠近的意思也不行。﹝畢竟還是展品呦。﹞

 

這次心目中的第一名是《撞牆》﹝奔狼﹞,無形的震撼。如果直接站在作品正下方,成為其中一部分,會有小孩子初次看見銀河的感動。那是無限循環的傻勁,旅鼠般義無反顧,順著方向發現狼群不斷墜落後又翻身回到隊伍的最尾端,當下真的很無奈、很悲傷。創作概念我就不講了,請到現場去,那是只有自己才能品嘗的體驗。

 

老實說,個人覺得蔡國強表現無形比有形更強,看不到,也不能描述的東西,卻可以直衝心底,碰觸最深處。感觸越深的東西,我就寫得很糟,展好像快結束了,若時間還來的及,請到現場看看,它有那個價值。

全站熱搜
創作者介紹
創作者 helhel 的頭像
helhel

靈魂不自重的傢伙即使排毒了也還是不自重

helh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